-
PU樹脂首先由德國拜耳(Bayer)(PU工業奠基人)教授于1937年發明,至今已有七十年歷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英國從德國獲得了PU制造技術。美國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共聚醚與TDI構成的PU軟泡塑料,這是PU工業發展中一個重大里程碑。即由德國拜爾公司原先采用的多元醇原料來源由煤炭路線轉變成低成本的石油路線,從而為PU實現工業化和高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1951年美國用干性油及其衍生物制得了TDI型PU涂料。1953年美國從德國引進了PU膠粘劑制造技術,開發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為原料的PU膠粘劑。1953年德國研制成功由聚酯多元醇與NDI構成的液體PU澆注橡膠(CPU)。1957年英國ICI公司開發成了MDI為原料的聚酯型硬質PU泡沫塑料技術。1959年美國杜邦公司成功地開發成PU彈性纖維(Lycra)萊卡。六十年代中期各國相繼研制成功PU鋪面材料和PU灌漿防水材料。六十年代后期德國Bayer公司和美國相繼開發成功RIM(反應注射成型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七十年代初熱塑性PU彈性體(TPU)研究成功。80年代初PU工程塑料問世,PU工業從此以一個塹新的面貌展現了出來。至八十年代中期,全世界PU消費量已達到400萬t/a。到90年代后期消費量快速增加到800萬t/a。2005年全球PU消費量猛增到1375萬t/a。其中PU主要原料MDI產能達到333萬t/a,TDI產能達到198萬t/a,聚醚產能達到590萬t/a。
全球PU產品主要發達地區為北美、西歐,亞太(日本、韓國)和中國。產品種類主要包括軟泡、硬泡、彈性體、纖維、合成革、膠粘劑、密封劑和涂料等,其中軟泡和硬泡比例最大。以北美為例,2004年全年生產PU產量為354萬t,其中軟泡占36%、硬泡占30%、彈性體占9%,膠粘劑(含密封劑)占13%、涂料占9%。軟泡中以家俱、床墊、汽車、地毯為主;硬泡以建筑保溫和工業絕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