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青藏聯網工程進行了第一次帶電調試,一周后,首臺主變正式帶電投運。這就意味著,全國幾萬名電力員工參戰的電力天路已經進入投運前的最后沖刺階段。
宿志一,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高壓研究所首席專家。在他看來,絕緣問題是青藏高原電力建設難以跨越但又必須跨越的一座大山。
宿志一:外絕緣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空氣間隙的問題,一個是外絕緣爬電距離的確定問題。
高海拔外絕緣容易造成擊穿,如果經常發生放電和擊穿,線路運行過程中就會不停地跳閘,以致于無法連續輸電。
所以在青藏聯網工程前期論證時,采用哪種輸電方式、如何確定電壓等級都一度成為科研人員持續爭論的焦點。
王成:青藏聯網直流線路從格爾木到拉薩,輸電距離有1038千米,從輸電經濟性來說,采用直流輸電比交流輸電更經濟;另外,因為西藏電網是典型的弱受端,所以采用直流輸電更有利于確保工程投運后藏中電網的穩定性。
針對青藏高原高海拔的特殊性,國家電網公司進行了電壓等級的論證工作。一年以后,建設青藏聯網工程獲得了國家正式的科研論證批復,青藏聯網直流工程也從最初富有爭議的500千伏,最終確定為400千伏。
宿志一:國內曾經做過的高海拔外絕緣工作都是間隙距離和表面爬電距離很短的試驗,這都不能滿足青藏聯網工程的需要。
2008年10月,在西藏羊八井高海拔試驗基地,中國電科院會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華天公司,利用該公司生產的沖擊電壓發生器,順利完成了長間隙沖擊放電試驗。羊八井長間隙放電試驗數據的獲得,終于讓青藏聯網工程翻越了海拔4300米的外絕緣技術高度。經過外推和加大修正預度,高海拔外絕緣技術終于能完全滿足青藏聯網工程的開工條件。 宿志一:我們做的是50以上的閃絡電壓,就是10次里可以有5次閃絡,那就有5次可能不閃絡,但設計的時候必須加大難度,一定要讓它的概率小于千分之幾。
外絕緣技術攻破了,為了尋找可靠的絕緣材料,有專家提出,青藏聯網工程可以借鑒航天精度的技術標準。這就意味著,如同航天設備一樣,每種絕緣材料都必須經過苛刻的仿真試驗的檢驗方可使用。
馬為民:我們一開始需要一個9米長的套管,導致投入很大,造價也非常高,對整個建筑的設計,對我們以后的安裝、施工難度都非常得大;后來通過我們的分析、計算、論證,把這個套管進行了優化,最后將套管縮短成6米。因為6米長的尺寸,其技術更加成熟,在進行設備采購時,選擇的余地也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