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材料越來越多地走入百姓的生活,市場上的許多商品,如化妝品、織物、涂料、抗菌材料等,都含有納米材料,不少廠家還以納米作為買點招徠顧客。但這些納米材料制成的產品,尤其是與人體直接接觸或直接進入人體的人造納米材料,是否會導致特殊的生物效應?對人體健康是有益或者有害?對生物體和環境是安全的嗎?
11月30日—12月2日,以“納米尺度物質的生物效應(納米安全性)”為主題的第243次香山科學會議上,40多名來自納米科學、生物,化學、醫學、物理、環境等多個領域的專家一致呼吁加強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生物環境安全性研究。
2004年7月29日美國的《科學此刻》及2004年8月4日《自然》雜志分別介紹了該研究小組的報告,對納米的安全性發出預警。報告指出,“游離的納米顆粒和納米管可能會穿透細胞,產生毒性”;對于環境來說,“納米科技可能是柄雙刃劍”。該研究小組還建議英國政府設立一個研究中心,專門研究納米顆粒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英美及歐共體正在考慮規范納米材料和納米科技產品。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科學家在2001年就提出納米生物環境效應的研究計劃和安全性問題,雖然得到了納米領域的專家的大力支持,但是,科研經費投入還很少,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還不是很多。與此相對照的是納米粉體材料發展很快,納米產品已經進入市場,因此加強這方面研究是很緊迫的。
由于納米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和巨大的市場,它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投入最多的領域之一,“納米尺寸的管和線的使用將對許多未來的產品產生巨大影響,從藥物輸送體系到下一代計算機芯片”。也許大部分納米材料對人體無害,但是,由于它們比細胞還小上千倍,某些納米顆粒也許可能導致災難,特別是那些與人體和生命直接相關的材料。因此,在我們還不了解納米材料的很多生物效應的時候,首先應該充分研究,闡明納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問題。專家建議必須開展與人體或食物直接接觸的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安全性)的研究。同時,國家應建立納米材料的安全研究和使用法規,并將“納米安全性”研究列入戰略研究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