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瞄準了備受民眾討伐的“地溝油”,并以積極的姿態欲將其煉制成航空煤油。
在餐桌公害泛濫的情況下,
這一消息不可謂不令人振奮。然而讓地溝油大規模的華麗轉身“飛天”,由于成本和技術問題,高出普通飛機燃油價格數倍的“鍍金”地溝油,前景并不被看好。除此之外,原料來源及收購并非水到渠成,推廣方案也并不能盡如人意。
有人分析,這一變廢為寶的舉動源于歐盟航空碳稅的刺激。自去年開始,歐盟強征航空碳稅導致中歐雙方口水仗不斷。一方面,歐盟征稅態度保持強硬;另一方面,中國對平白無故被征收的“過路費”抵制堅決。雖然航空碳排放稅的征收與抵抗之爭已經有了協商的苗頭,但是破解歐盟強制征收碳稅的最佳方案就是掌握有自主產權的低碳技術,荷蘭航空公司地溝油上天的消息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曙光。
然而,也有部分質疑的聲音表示,作為最賺錢的央企之一,中石化一手拼命往懷里摟錢,另一手卻一直以煉油板塊的政策性虧損向國家伸手要財政補貼。顯然,其稅后利潤并不能為全民共享。煉地溝油的難度之大或將成為又一個要補貼或漲價的借口,羊毛終將出在羊身上,最后倒霉的還是廣大的消費者。
總而言之,被稱為“不務正業”的中石化的地溝油飛天之路雖然是勇者無畏,但是也將曲折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