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使全球經濟復蘇出現反復。與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襲來時,采取大幅減產、裁員做法不同的是,此次跨國化工公司應對危機更顯理性。許多歐美公司進一步開展業務轉型和調整,出現了將業務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的大趨勢。
亞洲是重點 歐美存機遇
歐洲債務危機纏身,北美經濟增長乏力,業界擔心這兩大出口市場將歐洲的產能向國外轉移。拜耳公司CEO戴克斯博士11月16日在上海向記者表示:“作為一家全球化的供應商,我們應具有全球化的視覺和考量。雖然拜耳是德國公司,但足跡遍布全球。我們在歐洲和美國擁有一流的生產設施和基地,同時在海外進行本地化生產。因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和需求的不斷上升,拜耳已在上海投資21億歐元用于生產重要產品,計劃在5年內再斥資10億歐元用于二期開發。”
“當然,歐洲也會提升自身生活水平和醫藥保健水平,也面臨能源短缺和其他全球化問題。因此,拜耳在歐洲的發展,會和以前一樣不斷進步,要為歐洲客戶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戴克斯進一步分析道。
法國阿科瑪CEO雷埃納夫認為:“這些年來歐美發展速度的確不是很快,阿科瑪發展重心是在亞洲。對于歐美市場,我們也要尋求發展機會,有些領域比如美國建筑涂料市場前景也很可觀。阿科瑪將調整結構,實施有目標、有價值的并購,增強核心競爭力。”最近,阿科瑪以10億歐元出售了其在歐洲的PVC業務,同時宣布將收購中國翰普高分子材料公司和凱德生物材料公司,以此擴展聚酰胺1010產能。
環境有變化 目標不改變
近兩年,外資化企紛紛推出亞洲發展戰略,在華掀起第二波投資高潮。面對當前歐債危機,這些外企依然充滿信心,并召開發布會再次強調發展戰略不變。
11月29日,巴斯夫在其德國總部再次重申了2020戰略目標:比化學品市場增長率高出2個百分點,到2020年實現銷售額年增長6%,使總銷售額達1150億歐元;未來10年內,計劃資本支出將達300億~350億歐元,其中超過1/3將投資于新興市場;預計到2020年,新興市場對公司銷售額的貢獻率將升至45%。
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長關志華表示,巴斯夫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和目標,不會因為短期的經濟波動而停頓。“巴斯夫在上海、南京、重慶、天津和廣東等都有新項目啟動。同時,我們不斷加強本地化研發,位于上海的巴斯夫亞太區創新園將于明年啟用。”
陶氏化學于11月16日在京發布了大中華區未來增長新戰略:實施“七大維度”,使目前年銷售額至2015年翻一番,達到70億~80億美元。陶氏大中華區總裁石博韜說:“陶氏的業務重心與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完全契合。我們新制定的未來增長戰略將最大程度地發揮陶氏作為科技領先公司的價值,為中國客戶和中國經濟提供有力支持。”
帝斯曼中國公司總裁蔣惟明10月17日在中國創新中心開業時重申:至2015年的5年內,帝斯曼將在中國投資10億美元,期待2015年銷售額達到30億美元,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新的戰略目標。
短期謹慎 中長期樂觀
對當前多變的經濟形勢,拜耳材料科技亞太區涂料黏合劑和特殊化學品業務部高級副總裁賀福瑞,向媒體表達了“短期持謹慎、中長期示樂觀”的觀點。從中長期來看,拜耳對中國市場仍充滿信心。賀福瑞分析道,有三大因素支撐中國經濟基本面向好,一是人口眾多,二是人們生活品質逐步提高,三是消費者對于住房、汽車、鞋材,以及時尚品的需求保持旺盛。
陶氏董事長兼CEO利偉誠在展望公司發展前景時說:“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波動頻繁,陶氏已為短期內可能出現的反復做好準備。發達地區的頹勢在持續抑制著消費和商業投資;但在新興區域,中產階層群體的增加持續推動著需求。我們將不斷提高財務靈活性,憑借行業領先的原料實力,以及平衡的業務組合,充滿信心地向著盈利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