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合伙人希爾金表示,從高素質的勞動力到成熟的基礎設施,中國作為制造大國仍然充滿吸引力。“由于缺少基礎設施和供應體系,越南這樣的國家很難吸引制造業。”
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合伙人希爾金近日表示,盡管在他今年主持發布的一個報告中,推測了未來制造業由中國回遷美國的可能性,但并不代表中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會受到影響。
今年6月,希爾金主持發布了報告《制造業重歸美國》。報告指出,由于勞動力、土地、資源等成本上漲,中國將不再享有“制造大國”曾經的優勢。“2005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22%,到201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31%。同樣,2010年,中國工人的時薪是8.62美元,美國南部是21.21美元,到2015年,預計長三角中國工人的時薪將漲至15.03美元,而美國南部是24.81美元。”
另外,據希爾金調查,中國一些沿海城市的商業用地價格已經高過美國。“未來五年,在美國一些地區制造的商品,生產成本將只比中國沿海城市略高5-10%,兩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小。”
報告發布后,引起了中美多位相關人士的注意,并引發猜測: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是否已風光不再,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又是否會接過這根“接力棒”。
對此,希爾金向本網記者表示,從高素質的勞動力到成熟的基礎設施,中國作為制造大國仍然充滿吸引力。“由于缺少基礎設施和供應體系,越南這樣的國家很難吸引制造業。”
而對于部分回遷制造業的美國企業,如福特汽車,卡特彼勒等,希爾金表示,這些企業只是基于日益上漲的運輸成本,回遷了一部分制造業來面對北美市場銷售。“大部分制造部門還是會留在中國面向日益廣闊的中國及亞洲市場。我相信中國還會建設更多的工廠,創造更多的就業。”
美資企業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沈達理也對此表示,盡管中國的制造成本有所上漲,但霍尼韋爾仍然十分重視在華的制造業。相較于東部,中國內陸的吸引力已越來越強。“除了中央政府給了我們很多激勵措施讓我們向內陸發展,還有勞動力遷移的吸引力。以前很多農民工只是到中國的東部打工,現在可以看到很多農民工留在了他們的家鄉。深圳的流動率基本在20-25%,一般到春節都會回家,節后需要再招新的員工,但是在西安,人員流動率只有3%。”
沈達理認為,外資企業今后會進一步向內陸發展,就霍尼韋爾而言,還會不斷加大在華投資力度。“我們要從研發、設計、測試等各方面,在中國創造一個成熟完善的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