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行業的一位金融分析師稱,未來五年中東石化產能的快速增長并不會像某些分析師預測的那樣對亞洲樹脂市場產生太大的影響。
曾有人預測說,中東石化產能的大幅攀升和當地的原料成本優勢將對亞洲市場產生不利影響。但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匯豐集團下屬全球銀行業務部的化學品、石油與天然氣總經理Sandeep
Talwani認為,中東地區的新發展,比如工業化進程的加大,以及建設成本的上漲,將緩和產能擴張對亞洲的影響。
Talwani說:“即便未來5、6年里中東的石化產能迅猛增長,亞洲經濟體所受的影響也不會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
中東的石化生產商將大幅擴能,其中很大一部分將供應給亞洲市場,因為這是他們預期的高增長地區。但Talwani表示,有諸多因素將緩和中東樹脂擴能的影響。
他說,首先,有更多的中東新產能將供應本地市場,因為中東各國正在加快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向石化鏈的下游轉移。
Talwani說:“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中東各國都制訂了眾多的工業化政策。”
他說,中東的石化公司也有意從傳統的商品材料向更高值的塑料轉移,比如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在2007年就重金收購了GE塑料集團。
他說,此外,中東的部分石化企業的建設與融資成本也在上漲,這使其項目的經濟狀況發生了改變,由于不得不進行再融資,造成了項目工程的推遲。
鑒于以上原因,他預測說,當塵埃落定,把運輸成本和政府可能給予的補貼考慮在內,中國樹脂生產商仍將在本國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但是,世界其他地區可能就不那么幸運了。他說,北美石化生產商可能在亞洲市場上明顯受到中東新產能的擠壓。
他說,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和加拿大西北部的石化企業目前是對亞洲主要的石化出口商,在金融危機過后,亞洲需求的快速增長使他們的出口量也隨之攀升。
Talwani舉例說,陶氏化學公司宣布其2009年第四季度的在美產量中,有20%出口到中國。
Talwani說,目前,把天然氣作為原料的北美石化公司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因為美國的水平鉆井新技術—被稱為水力壓裂法—正在大大提高天然氣的供應量,從而降低了成本。
Talwani說,但預計到2011年這一成本優勢將不再明顯,隨著亞洲市場在石化產能上越來越自給自足,這部分出口將有所減少。
他說,位于東北亞地區的日韓等國的石化生產商也可能受到中東新產能的沖擊。